冀时客户端报道习格外的重视海洋生态环境,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。
适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、新任务、新要求,我省坚持生态优先、系统治理,努力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。怎么样才能做好陆海统筹、河海联动?跟随记者走进秦皇岛市,从最近的一场降雨说起。
时值九月,在海滨城市秦皇岛,一场秋雨和蜿蜒的海岸不期而遇。这时,在距此几百公里之外的省生态环境厅,工作人员正在通过今年新搭建的海洋生态环境数智监管平台,重视着这场降雨的进程。
我们通过海陆空立体监测网络、智能感知和大数据分析,实时掌握这场降雨给当地河流水质带来的变化,并以此为基础,开展后续的预测预警、风险防控。之所以要关注这些,关键就在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。
海纳百川。据统计,近岸海域约有80%的污染物来自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。这些污染物在平时会潜藏在陆地上的边边角角,下雨时就会随着地面径流零存整取汇入海洋。
强调,要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,这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。结合渤海实际,我们坚持陆海统筹、河海联动,明白准确地提出治海先治河,治河先治污,治污要治源,治源要精准的工作思路。
基于这种思路,从2022年开始,我省逐步建立起雨前全面排查、雨中重点巡查、雨后研判整治的精准管控工作机制,推动强降雨过程陆源污染精准管控。片头提到的数智监管平台,正是我省生态环境部门雨中巡查的重要载体。
通过数智监管平台,我们实时掌握管网溢流、入海河口水质等情况,盯控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,察觉缺陷隐患,第一时间协调水务、城管等部门现场处置。
让我们再把时间线向雨前推移,我省陆地污染源的治理已经在向更加细致的领域迈进。
在这张秦皇岛河长制巡查清单上,记者看出了一个频繁出现的新词:沟渠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在此前主干流实现长效管理的前提下,当地还将865条支流沟渠逐一摸排到位、记录在案,让机制的落实扩展到每一条毛细血管。
安排协管员开展定期的巡查监控。并且实现了有水支流沟渠的监测全覆盖,每周监测一遍。
在此基础上,秦皇岛还根据我省编制的流域河流水系与污染源分布图、河道支流沟渠协管员清单以及污染源清单,协调各部门提前做好应对准备:构建河湖缓冲带、降低污水处理厂进水液位、布设河道拦截网。
设置了126道、10082延长米的水面垃圾拦截网,把杂草、树干这些漂浮物阻隔在海洋之外。同时,我们还把河海环境保障与河长制的落实结合起来,让雨前的排查工作更加扎实、行之有效。
从源头降低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的影响,不单有雨前的排查、雨中的巡查,还需要雨后对问题隐患的及时整治。
雨污混流是影响城市水环境质量的顽疾,雨水大量流入污水管道,存在污水冒溢的隐患,直接威胁海洋生态。根据历次降雨后的复盘研判,秦皇岛逐步推进关键节点的改造,更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提升排水管网健康水平。
现在我们脚下就是雨水泵站,两台大泵和两台小泵。在我们改造之前呢,这个泵站是通过我们右手边这个污水泵来进行排放的。这次改造以后,进入了雨水管道,一天就能减少2万方的雨水混入污水管道。这样的泵站仅在市区就有18座。
顺流而下,将目光转向水流汇聚的终点:海洋。在这里,以美丽海湾建设为焦点,岸上,不断强化的岸滩保洁、生态修复,形成阻挡陆地污染物进入海洋的最后一道防线;海上,持续开展的联合巡查、海域监测,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水平提升。
我们还出台了海水浴场和岸线保护地方性法规,建立起国内最为完善的岸线保护、保洁机制,让咱秦皇岛这条环渤海最好、最长的砂质岸滩越来越美。
深入查找问题短板,剖析隐患根源症结,科学谋划方法路径,通过慢慢地加强保护治理的整体性、系统性,推动我省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。
今年上半年,我省9条市域内国控入海河流总氮平均浓度3.01mg/L,与2023年同期相比下降15.7%;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.9%,较去年同期提高1.6个百分点,其中秦皇岛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%。